架构
1.负载均衡
- 让后端的服务器,压力平均分配
2.高可用
- 为了防止宕机,有个备用机器可以顶替。
3.集群
- 一套架构,有多套集群来支撑
4.项目
- 类似于手机的app,每一个app都可以算做一个项目。
5.架构
- 撑起一个项目的一组服务器,就是一套集群
架构环境规划
外网IP | 内网IP | 主机名 |
---|---|---|
10.0.0.5 | 172.16.1.5 | lb01 |
10.0.0.6 | 172.16.1.6 | lb02 |
10.0.0.7 | 172.16.1.7 | web01 |
10.0.0.8 | 172.16.1.8 | web02 |
10.0.0.9 | 172.16.1.9 | web03 |
10.0.0.31 | 172.16.1.31 | nfs |
10.0.0.41 | 172.16.1.41 | backup |
10.0.0.51 | 172.16.1.51 | db01 |
10.0.0.52 | 172.16.1.52 | db02 |
10.0.0.61 | 172.16.1.61 | m01 |
10.0.0.71 | 172.16.1.71 | zabbix |
rsync 基本概述
rsync是一款开源、快速、多功能、可实现全量及增量的本地或远程数据同步备份的优秀工具。rsync软件适用于Unix/linux/Windows等多种操作系统平台。
rsync特性
支持拷贝特殊文件,如连接文件、设备等。
可以有排除指定文件或目录同步的功能,相当于打包命令tar的排除功能。
可以做到保持原文件或目录的权限、时间、软硬链接、属主、组等所有属性均不改变 –p。
可以实现增量同步,既只同步发生变化的数据,因此数据传输效率很高(tar-N)。
可以使用rcp、rsh、ssh等方式来配合传输文件(rsync本身不对数据加密)。
可以通过socket(进程方式)传输文件和数据(服务端和客户端)。
支持匿名的活认证(无需系统用户)的进程模式传输,可以实现方便安全的进行数据备份和镜像。
备份的类型
全量备份
- 将数据全部备份下来
增量备份
- 在上一次备份的基础上,新增的数据,备份下来
差异备份
- 在全备的基础上,新增的数据备份下来
rsync同步模式
1.推 push
2.拉 pull
大量服务器应用场景
异地备份场景
Rsync三种传输模式
1.本地模式
#安装rsync
[root@backup ~]# yum install -y rsync
#本地拷贝数据命令
Local: rsync [OPTION...] SRC... [DEST]
#本地拷贝数据示例
[root@backup ~]# rsync -avz /etc/passwd /tmp/
rsync #备份命令(cp)
[options] #选项
SRC... #本地源文件
[DEST] #本地目标文件
2.远程模式
Access via remote shell:
Pull: rsync [OPTION...] [USER@]HOST:SRC... [DEST]
[root@backup ~]# rsync -avz root@172.16.1.7:/tmp /root
[root@backup ~]# rsync -avz root@172.16.1.7:/tmp/ /root
Push: rsync [OPTION...] SRC... [USER@]HOST:DEST
[root@backup ~]# rsync -avz /etc root@172.16.1.7:/tmp
[root@backup ~]# rsync -avz /etc/ root@172.16.1.7:/tmp
#注意:
1.推送目录加'/':推送目录下的所有文件
2.推送目录不加'/':推送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及目录本身
rsync参数
#rsync参数
-a #归档模式传输, 等于-tropgDl
-v #详细模式输出, 打印速率, 文件数量等
-z #传输时进行压缩以提高效率
-r #递归传输目录及子目录,即目录下得所有目录都同样传输。
-t #保持文件时间信息
-o #保持文件属主信息
-p #保持文件权限
-g #保持文件属组信息
-l #保留软连接
-P #显示同步的过程及传输时的进度等信息
-D #保持设备文件信息
-L #保留软连接指向的目标文件
-e #使用的信道协议,指定替代rsh的shell程序
--exclude=PATTERN #指定排除不需要传输的文件模式
--exclude-from=zls.txt #文件名所在的目录文件
--bwlimit=100 #限速传输
--partial #断点续传
--delete #让目标目录和源目录数据保持一致
--password-file=xxx #使用密码文件
3.守护进程模式daemon
环境准备
主机角色 | 外网IP(WAN) | 内网IP(LAN) | 主机名称 |
---|---|---|---|
Rsync服务端 | 10.0.0.41 | 172.16.1.41 | backup |
Rsync客户端 | 10.0.0.7 | 172.16.1.7 | web01 |
部署rsync服务端
1)安装
#安装rsync
[root@backup ~]# yum install -y rsync
2)修改配置文件
#修改配置文件
[root@backup ~]# vim /etc/rsyncd.conf
#启动服务的用户(uid)
uid = rsync
#启动服务的用户(gid)
gid = rsync
#启动服务的端口
port = 873
#推送目录不使用身份
fake super = yes
#推送目录的时候不跳出指定目录之外的目录
use chroot = no
#最大连接数200
max connections = 200
#超时时间600s
timeout = 600
#忽略错误
ignore errors
#禁用只读
read only = false
#不允许查看模块信息列表
list = false
#认证的虚拟用户
auth users = rs
#认证的虚拟用户的密码文件
secrets file = /etc/rsync.txt
#日志
log file = /var/log/rsyncd.log
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#
#模块(自定义)
[zls]
#注释信息
comment = 123
#备份目录
path = /backup
3)创建系统用户
[root@backup ~]# useradd rsync -s /sbin/nologin -M
4)创建虚拟用户的密码文件,并授权
#方法一:
[root@backup ~]# vim /etc/rsync.txt
rs:123456
#方法二:
[root@backup ~]# echo 'rs:123456' > /etc/rsync.txt
#授权
[root@backup ~]# chmod 600 /etc/rsync.txt
5)创建备份目录,并授权
[root@backup ~]# mkdir /backup
#授权
[root@backup ~]# chown -R rsync.rsync /backup/
6)启动,加入开机自启
[root@backup ~]# systemctl start rsyncd
[root@backup ~]# systemctl enable rsyncd
7)检测端口
[root@backup ~]# netstat -lntup
tcp 0 0 0.0.0.0:873 0.0.0.0:* LISTEN 17478/rsync
部署rsync客户端
1)安装
[root@web01 ~]# yum install -y rsync
2)免密推送文件
#方法一:创建密码文件
[root@web01 ~]# vim /etc/rsync.pass
123456
#授权
[root@web01 ~]# chmod 600 /etc/rsync.pass
#推送
rsync -avz /etc/ rs@172.16.1.41::zls --password-file=/etc/rsync.pass
#方法二:使用环境变量(推荐)
export RSYNC_PASSWORD=123456
#推送
rsync -avz /etc/ rs@172.16.1.41::zls
3)查看推送语法
Access via rsync daemon:
Pull: rsync [OPTION...] [USER@]HOST::SRC... [DEST]
Push: rsync [OPTION...] SRC... [USER@]HOST::DEST
本文由 superman 创作,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4.0
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本站文章除注明转载/出处外,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,转载前请务必署名
最后编辑时间为: Jan 15,2021